中国企业在印度又被“关照”了。
最近,OPPO被印度税收情报局指控逃税,大约439亿卢比(约合37亿人民币),且在计算进口货物的交易价值时,未包括支付的特许使用费,反正就是得交钱。
而这之前的一周,vivo已经被印度执法局搜查过一轮了,不仅突袭了分公司办公室,还冻结了119个银行账户,涉案的资产价值46.5亿卢比,当然,想解封也是可以的,拿钱出来担保。
查税已经是印度的传统艺能了,尤其“特许使用费”这个手段,小米在今年初就已经吃过暗亏(戳链接阅读原文)。
1月份,小米就被印度开出了65.3亿卢比的罚单,用的就是“特许使用费”来翻小米过去几年的旧账,到了4月份,印度财政部下属的执法机构,直接扣押了小米555.1亿卢比(约合48亿人民币)的资产。
小米都有上诉,两个官司至今还没有打完。
加起来1000多亿卢比的罚款还不算狠,华为印度公司的CEO在新德里机场直接被拦下,禁止其登机,这就是赤裸裸的人身威胁了。
而另一家手机厂商荣耀,则是官宣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荣耀团队已经从印度撤出”,而未来“荣耀将采取非常稳妥的方式在当地开展业务”。
至于多稳妥,也不好说,目前是合作伙伴在做相关的业务,反正不会直接进入印度了。
统计数据显示,最近两年,至少有5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遭遇了类似的突袭或检查,华为、中兴、一加、荣耀、富士康,反正产业链上的,一个也别想逃。
当然,印度的“黑”在国际上都是出了名的,欧美人也休想在印度讨到什么便宜,比如可口可乐。
1950年代,可口可乐看上了印度市场,这个时候,印度刚刚独立,自然也是欢迎来投资的,加之后来百事可乐退出印度,可口可乐迅速做大做强。
不过印度更感兴趣的是可口可乐的配方。
1974年1月,印度的《外汇管理法案》(FEMA)开始实施了,要求日常消费品的公司,外资持股不得超过40%,然后印度开始向可口可乐发难,想要继续运营,就得把可口可乐印度分公司变成一家印度公司。
可口可乐想把灌装和销售公司的60%股权让出去,但行政和技术公司100%掌握在手里。但是,这个计划被印度政府拒绝,于是可口可乐干脆退出了印度。
时间到了1993年,印度已经把对外资的严格限制废除,而百事则比可口可乐早5年回归印度市场,这一次的两大可乐巨头,把印度的本土饮料打得溃不成军。
当然了,他们也没少花钱,在印度的投资都超过10亿美元,是最大的外商投资者之一,可口可乐的投资遍及印度,直接工作岗位6000多人,间接创造工作岗位12.5万。
可口可乐也欢欣鼓舞,称2001年可口可乐在印度就能实现获利。
不过,印度对可口可乐的配方并不死心,2003年开始,“可乐有毒”的戏码在印度上演。
印度的一个NGO发布了一份检测报告,称可乐里面含有大量的杀虫剂,有农民说,把可乐当农药喷,棉田里面都不生虫子了。
群情激愤,有人把驴牵到大街上,给驴子灌可乐,来抗议;教育部门不准可乐进校园;大学生打电视广告宣誓,不喝毒可乐;地方政党带头上街砸可乐瓶子;2006年,印度最高法院判决,要求可乐公司公开配方。
商业行为上升到政治高度,最终,“毒可乐”事件,也是靠政治解决。
美国对印度施压了,“这类行为对印度经济而言是一种倒退”,印度再测可乐成分,就是“杀虫剂含量在可允许的范围内”。
当然,这种痛,韩国人也能感同身受。
印度一直有个“入常”的梦,2004年与德国、日本、巴西搞了一个“四国联盟”,为入常努力,为了拉拢世界各国,就极力邀请他们来印度投资,印度也给予支持。
2005年,韩国的浦项钢铁就动了心,计划投资120亿美元与印度联合建厂,年产钢铁1200万吨,印度方面给出地,合同就这么签了。
结果韩国人到了印度就傻眼了。
原本商定4000多英亩的地,印度方面提供3500多英亩,但是在征地上就出现了大麻烦,钉子户太多。而且,一征地就抗议,一抗议就停滞,动工预期一点点推迟。
而且当初签合同的是地方的邦政府,中央政府也跳出来挑刺,你这环保不行,还得再缴税,你这征地的价格不行,还得再提高点,一晃7年过去了,土地问题还没解决。
熬不住的合作商必和必拓和塔塔先后从项目抽身,耽误不起的浦项钢铁被迫在2012年更改了投资方案,征多少就用多少吧,厂子先盖起来,产能先走起来。
但是,开建之后就更麻烦了,中间印度政府一度介入浦项钢铁的许可证审批,2015年,浦项钢铁暂停了这个已经签了11年合同的项目。
2016年,浦项钢铁放弃建厂计划,先期的投入打了水漂。而在这期间,浦项钢铁在印度市场连续六年未盈利,亏损总额近3000亿韩元。
进入到印度市场的公司,应该学会的第一件事,就应该是与印度的斗法。
当然,失败的多,能赢的很少。目标是盈利,但是印度总有办法使你不盈利:
麦当劳1996年进入印度市场,但是因为有人说“炸薯条含有牛肉汁”,频繁被印度教徒打砸;
福特终止在印度生产交车并关厂,10年间累计在印度亏损20亿美元;
IBM在印度因为税收纠纷,被冻结8.65亿美元;
法国烈酒制造商Pernod Richard暂停对印度市场新增投资,与印度的税务纠纷长达30年未解决。
能走的走了,能退的退了,为啥还有频繁被坑的公司留在印度呢?
毕竟,印度的市场规模在那里呢,即将超越中国人口,成为第一人口大国,这么大一个消费市场很难放弃。
浦项栽了那么大的跟头,但印度是第三大钢铁消费国,而日韩钢铁的转移需求,也让他们放不开印度市场;而华米OV在印度手机市场里面也是可以称王称霸的,巨大的市场空间才是最难放弃的。
而巨大市场空间背后,印度这么一个投资绞肉机,实在不让人舒坦。
世界银行2020年的《营商环境报告》中,印度排名63位,10项指标里面只有4项能说得过去,但是在最重要的能源、纳税、合同执行等方面,都改善不大,尤其是在执行合同上,全球倒数,对于外资来讲,企业在印度“好生”、“好死”,但唯独不好活着。
而税收确实是主权,但是被印度玩出花来了。
印度整体税负在50%左右,与OECD的15%相比,三倍以上,收税不是重点,滥收税才是最要命的,有时候所谓的“偷税漏税”,这些公司都不知道咋偷的漏的。
因为,印度也算是“依法行凶”。
不得不提的就是沃达丰和和黄的电信交易案。
沃达丰收购和黄在印度的电信业务,交易方都是海外公司,但印度想收资本利得税,咋办呢?修法,而且新的税法溯及既往,就可以合理的收税了。
于是,印度给沃达丰开出26亿美元的罚单,并最终“利滚利”滚到了51亿,当然,在和黄已经退出印度10多年后,又给和黄发出了合计约300亿港元的罚单及利息。
沃达丰不惜国际仲裁,最终印度的税务局败诉,你猜李嘉诚的和黄,会不会理这个无厘头的罚单。
说回来中企在印度的遭遇,离不开新的《外汇管理法案》,对,就是当初整可口可乐的那个法案,2020年又修改了,这一次就专门针对中国投资:
与印度接壤国家的非公民实体在印投资时,需在政府路径下进行提前审批,旨在遏制疫情期间的“投机性收购”。
法案一出,2020年-2022年来自中国的投资申请,只有21%获得了批准,反华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。
还有《1962年海关法案》和《2007海关估价规则》,这也是对中企罚款尤其是手机企业罚款的主要依据,“特许使用费”的争议,又是新的国际争端。
要么认罚,要么认赔,但30多亿美元的投资存量,想让中企退出印度市场也不容易。
最近,印度的反垄断开始,谷歌、亚马逊、苹果、沃尔玛旗下的Flipkart已经上了审查名单,如果真的在印度闯出点名堂来,对中企的反垄断,自然也是不能免俗的。
毕竟印度也算是一以贯之,欢迎投资,休想赚钱。